一、成果背景
我国管理学的专业教育只有20多年,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社会对我国管理类人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课题组在总结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科研与教学和学习的结合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特征,而实践教学是实现三者结合的重要手段。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案例、实验和实习三个部分,由于我国管理实验室缺少建设经验,实习难的问题也日趋突出,导致管理学实践教学薄弱,阻碍了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另外,高校中实验与实习隶属不同的教学管理职能,使得实验与实习功能分离,破坏了管理实践教学的完整性,影响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化管理实践教学建设是摆脱目前管理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本项目以争创管理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工作主线,对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境、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创业教学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培养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启动了“基于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教学改革,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体系。
二、重点和难点
构建国内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境面临着许多困难,其突出表现:
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在人员、经费和资源分配方面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在管理模式上弱化了管理实践教学在育人环节上的地位和分量。
二是在实验教学环境方面,经费的相对短缺限制了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完善和网络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而管理实验教学的内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对如何构建管理专业实验室、如何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在我国还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
三是在实习教学方面,工厂企业等单位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担心学生的实习会影响其正常的生产和管理,特别是会带来安全隐患。在经费方面,由于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受经费限制,只好压缩实习时间,两种因素导致“实习”变成了“参观”。
四是在队伍方面,部分高校教师自身缺乏管理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习、创业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存在困难。
五是在大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仅存在经费问题,还存在管理体制问题;例如,教学、实验、科研和学生管理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限制了学生课外实践和创业环境的形成。
因此,建设和完善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体系,对我国管理教育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总体架构和模块关系
课题组按照“体系、队伍、教材、环境”一体化研究和建设的思路,提出了项目总体框架,见图1。形成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构建关系,见图2。
![]() |
实验教学 实习教学 创业教学
![]() ![]() ![]() ![]() | |||||||
![]() ![]() ![]() ![]() | |||||||
![]() ![]() ![]() ![]() | |||||||
|
SHAPE \* MERGEFORMAT
图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关系
四、主要成果与特点
本项目对实验管理模式、实验环境、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创业教学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培养体系的探讨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 明确了示范中心新的建设思路和教学定位
我们的建设新思路是:以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为核心,把管理实践教学拓展为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案例教学和创新与创业教育四个组成部分,通过信息化平台、精品课程和实习基地等多方位的校企合作共建,构建实验室—企业—实验室的示范中心实践教学平台,并结合校、院、中心多层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构建完整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和培养体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示范中心在实践教学中的定位:即把示范中心作为教学改革成果孵化平台、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平台、科学研究与案例开发平台、社会咨询与服务支撑平台,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
1、 构建了管理学科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管理学科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在硬环境方面,按照“大平台、模块化”的总体设计,搭建了由“微型工厂”等物理仿真实验环境和ERP、“witness仿真”、“虚拟企业运营”、战略博弈等虚拟实验环境组成的一体化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可任意组合的、虚实互动的企业运作实验环境。
|
3、创新实习教学模式,构建了柔性实习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管理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个平台,实现了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的有机结合,构建了柔性实习教学体系。
该体系为各专业学生组织了不同类型的实习教学,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习内容,构建了实验室—企业—实验室的实习体系。具体做法是,把实习教学纳入实验教学体系一体化建设中,将认知实习(图4)、专业实习(图5)和毕业综合实习(图6)嵌入了本科生的正常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中。学生通过参观、讨论、分析、实际作业以及实验室的分析验证等多种形式,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
|
|
目前,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已经建立了40余个实习基地。其中,济南市区内有20余个实习基地,济南市区外有10余个实习基地,使学生实习有了可靠的保障。
4、构建了创业教学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培养体系
一是结合创业课程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两种有效手段,建立了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学术与创业竞赛活动的管理运作体系,管理实践教学平台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加强了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了学生创业大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质量进行。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了由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由管理学院专项拨款,以指导学生的科技学术与创业竞赛活动。示范中心为“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飞利浦“精于心·简于形”创意商业挑战赛、“五四”学术论文评比、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各类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大赛中连创佳绩,其中2008-2009年学生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10余项,发表四大检索论文50余篇,参与横向课题7个。学生的管理素质和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每年还有400余名学生获得企业奖学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达到97%以上。
5、完善了“W”型示范中心管理模式,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
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足教育领域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需求,提出并实践了“W”形实验管理模式,如图7所示。
目前,“W”型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新型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明晰了实践教学的管理层次和内外协调机制,以教授为主体组建核心团队和不同层次的开发梯队,具有“体系、队伍、教材、硬件”高度共享、相互融合的特点,形成了以学生为本、内部组织有序、结构合理、对外开放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见图8。
SHAPE \* MERGEFORMAT
6、丰富实验教学资源,规范管理流程,构建信息化平台
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也是本项目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学院规范了实践教学文档和过程管理,建立了每周定期检查制度,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形成了计划、资源、过程、实验、选课、公告等功能模块的实践教学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见图9。
图9 管理实验中心的信息平台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五、成果的应用与辐射
1、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形成影响。
2004年根据成果建设基础,借助招生改革,全面调整了13个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了与实践教学同步改革再版了原有教材,改革了教学手段和方法,推动了大平台专业招生改革的实施速度。工商管理学科逐步由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省级品牌专业,提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成为省级品牌专业达到了实践教学建设推动学科建设的预计目标。同时,完成教学科研项目127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37本。其中,国家级教研项目8项,省级教研项目7项;国家级科研课题1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7项;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省级精品课程5门;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07年管理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项目对学科建设影响显著。
2、对人才培养效果形成影响。
通过实践教学规范化、系统化,课题组全面推行了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改革,学生素质明显提高;2002年以来,学生获奖649项,发表论文265篇。其中,获得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二等奖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金奖4项、银奖3项,铜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优胜奖2项;获各种论文奖13项,429名学生获得企业资助奖学金。人才培养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