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适用课程: 传染病学(0233101510),传染病学(0233200510),传染病学(0233200610),传染病学(双语)(0233200711),传染病学(双语)(0233200811),传染病学(0233212210),传染病学(0233215612),传染病学(23009000),传染病学(23009001),传染病学(23009003),传染病学(sd02330290),传染病学(sd02330300),传染病学(sd02330310),传染病学(双语)(sd02330321),传染病学(双语)(sd02330331)【访问量:78322】


复习题与参考答案.doc(点击下载)

第一章 总论

名词解释

1.        传染病

2.        感染后免疫

3.        潜伏期

4.        稽留热

5.        传染源

6.        复发

7.        再燃

8.        潜伏性感染

一、名词解释

1.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       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     流行的疾病。

2.        感染后免疫 (postinfection immunity)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3.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4.        稽留热 (sustained fever)  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5.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6.        复发(relapse)  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症状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

7.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8.        再燃(recrudescence)  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  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二、选择题

1.        传染病已转入恢复期后, 初发病再度出现称为: (C)
A.
再燃 B. 再感染 C. 复发
D.
重复感染 E. 二重感染

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E)
A.
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B.
有传染性、病原体、免疫性
C.
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D.
有传染性、病原体、流行性、免疫性
E.
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        确定一个传染病的隔离期是根据 (D)
A.
该病传染性的大小 B. 病情严重的程度
C.
按其传播途径和病原体排出方式与时间而定 D. 潜伏期长短
E.
病程的长短

4.        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A)
A.
甲类2, 乙类26, 丙类11
B.
甲类3, 乙类21, 丙类10
C.
甲类3, 乙类5
D.
甲类3, 乙类25, 丙类2
E.
甲类3, 乙类24, 丙类3

5.        关于传染病的预防, 下列概念哪项是正确的 (E)
A.
乙型肝炎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被动免疫方法
B.
丙种球蛋白, 胎盘球蛋白预防戊型肝炎有效
C.
肾综合征出血热不会由病人传给人,对病人血液及尿液无需隔离与消毒
D.
钩体病欠不是传染源, 排泄物无需消毒
E.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伤寒的关健性措施

6.        下列传染病中发病的季节性最严格的是 (C)
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 伤寒
C.
流行性乙型脑炎 D. 细菌性痢疾 E. 疟疾

7.        关于潜伏期,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
多数传染病潜伏期比较恒定, 有助于诊断
B.
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潜伏期制定的
C.
是确定传染病隔离期的依据
D.
呈暴发流行的传染病,往往是短潜伏期
E.
部分传染病在潜伏期内具有传染性

8.        下列哪种疾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E)
A.
艾滋病 B. 狂犬病
C.
肾综合征出血热 D. 流行性乙型脑炎
E.
以上都不是

9.        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 表现有脑膜大量纤维蛋白, 中性粒细胞及血浆外渗, 且易引起颅底部炎症、粘连的是哪一种疾病 (D)
A.
流行性乙型脑炎 B. 结核性脑膜炎
C.
钩体病(脑型) 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
疟疾(脑型)

10.    下列哪种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断不采用血培养 (D)
A.
伤寒 B. 副伤寒
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 细菌性痢疾
E.
败血症

11.    下列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D)
A.
伤寒可并发虚性脑膜炎 B. 阿米巴病可并发脑脓肿
C.
流行性出血热可发生低钠血症 D. 戊型肝炎病毒可引起肝硬化
E.
钩体病可并发肺出血

12.    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 (B)
A.
有病原体 B. 有传染性 C. 有感染及免疫
D.
有发热 E. 传播途径的不同

13.    传染病接触者的检疫期主要是根据下列哪项决定的? (B)
A.
最短潜伏期 B. 最长潜伏期 C. 平均潜伏期
D.
前驱期 E. 症状明显期

14.    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有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又称亚临床感染,少部分成为健康携带者 (B)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潜伏性感染

15.    掌握潜伏期的意义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E)
A.
有助于诊断 B. 可确定传染病的检疫期
C.
有些传染病(如伤寒)在潜伏期末已有传染性
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E.
潜伏期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 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


第三章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名词解释

1.        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e系统血清转换。HBsAg消失而抗HBs产生称为s系统血清转换。

2.        同时感染(coinfection:两种病原体同时感染一个机体。如HBV 的感染与HDV感染同时发生。

3.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昏睡或昏迷等的临床表现。

4.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两种病原体的感染相继发生。如HBV 的感染基础上再出现另一种病原体的感染,如重叠HCVHDV HEV HAV的感染。重叠感染常可使病情加重。

5.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多为功能性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二、选择题

1.        关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D)
A.
临床症状+大便分离出HAV可确诊为甲肝
B.
临床症状+HAV-IgM阳性可确诊为甲肝
C.
临床症状+-HAV升高四倍可确诊为甲肝
D.
-HAV-IgM阴性可排除甲肝
E.
大便HAV检查阴性可排除甲肝

2.        下列哪项最不适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E)
A.
暴发性肝炎
B.
有明显自身免疫表现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C.
淤胆型肝炎
D.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持续高热
E.
慢性重症肝炎并腹水

3.        急性乙型肝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指标是, (A)
A. HBsAg B.
HBs
C. HBeAg D.
HBe
E.
HBc

4.        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C)
A.
-S2抗体 B. HBsAg
C. HBV-DNA D.
-HBe
E.
-HBcIgG

5.        关于乙肝病毒基因组错误的是 (B)
A. L
链有S.C.P.X 四个开放读码区
B. S
区分为前S1, S2两区
C. C
区编码HBcAgHBeAg
D. P
区编码DNAP
E.
S2区编码PHSA-R

6.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A. HAV
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
B. HBV
基因组由双股DNA组成
C. HCV
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
D. HDV
是缺陷病毒, 基因组由单股DNA组成
E. HEV
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

7.        下列指标表示复制, 但除外 (D)
A. HBV-DNA B. PHSA-R
C. DNA-P D. HBsAg
E.
高浓度抗-HBcIgM

8.        Dane颗粒核心部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E)
A.
环状双股DNA B. DNA-P
C. HBcAg D. HBeAg
E. HBsAg

9.        急性乙型肝炎窗口期阶段可检出的血清标记物是 (D)
A. HBsAg B.
HBs
C. HBeAg D.
HBcIgM
E. HBV-DNA

10.    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C)
A. HBsAg(-)
HBs(+) HBeAg(-) -HBe(-) HBc(-)
B. HBsAg(+)
HBs(-) HBeAg(-) -HBe(-) HBc(+)
C. HBsAg(-)
HBs(-) HBeAg(-) -HBe(-) HBc(+)
D. HBsAg(+) HBeAg(+)
-HBc(+)
E. HBsAg(+)
-HBe(+) -HBc(+)

11.    不属嗜肝DNA病毒科中的成员是 (C)
A.
鸭乙型肝炎病毒 B. 土拨鼠肝炎病毒
C.
黑线姬鼠肝炎病毒 D. 地松鼠肝炎病毒
E.
乙型肝炎病毒

12.    关于肝炎病毒哪项是正确的 (D)
A. HAV-IgM
型抗体可长期存在 B. HBV正链四个开放读码区
C. HCV
传播方式与HEV相似 D. HDV是没有包膜的RNA病毒
E. HEV
含双股RNA

13.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A.
妊娠后期合并戊肝病死率高 B. 急性丙肝易转为慢性肝炎
C.
慢性迁延性肝炎一般预后良好 D. 甲型重型肝炎病死率较低
E.
慢性淤胆型肝炎易转为胆汁性肝硬化

14.    乙型肝炎患者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D)
A.
重叠感染HDV等其他肝炎病毒均可使病情加重
B.
重型肝炎常并发细菌感染
C.
乙型肝炎是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
D.
急性淤胆型易转为胆汁性肝硬化

15.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E)
A.
-HEVIgG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B. HBsAg
HDAg均呈阳性, 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C. HCV-RNA
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
单项抗-HBs高浓度阳性时, 可排除乙肝
E.
-HAVIgG阳性时可诊断为甲肝病毒感染

16.    下列试验中, 反映肝损伤的严重程度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E)
A. ALT B.
胆红素
C.
白蛋白 D. 谷草转氨酶
E.
凝血酶原活动度

17.    关于妊娠期合并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特点, 错误的是 (A)
A.
无黄疸型肝炎比例高 B. 消化道症状较明显
C.
产后大出血较常见 D. 妊娠后期患乙型肝炎者易传播给胎儿
E.
可对胎儿有影响

18.    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B)
A.
输血或血制品的途径 B. -口途径
C.
注射途径 D. 母婴传播
E.
密切接触

19.    重型肝炎早期腹水产生的主要原因为 (D)
A.
门脉高压
B.
低蛋白血症
C.
肝内增殖的结节压迫血窦, 肝淋巴液回流受阻
D.
醛固酮增多, 钠潴留
E.
静脉输液过多, 且尿量减少

20.    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B)
A.
明显低钾低钠血症 B. 低蛋白饮食
C.
消化道大出血 D. 合并感染
E.
大量放腹水

21.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
甲型肝炎少见为慢性病程 B. 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C.
丁型肝炎少见慢性病程 D. 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E.
戊型肝炎多呈急性过程

22.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
乙型与丁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易致慢性化
B.
重症型肝炎较多见于甲型肝炎
C.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
D.
戊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者少见
E.
我国婴幼儿慢性病毒携带者多见于乙型肝炎病毒

23.    HBeAg阳性母亲所生下的新生儿行预防乙肝的免疫处理最恰当的
方法是 (D)
A.
丙种球蛋白 B.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C.
乙肝疫苗 D. 乙肝疫苗+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E.
乙肝疫苗+丙种球蛋白

24.    HBVDNA阳性,HBeAg-)提示HBV发生了哪种变异: (D)
A. S
区变异 B. P区变异 C. X区变异
D.
C区变异 E. YMDD变异


第三章  第六节 麻疹

一、名词解释

1.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病毒所致远期并发症。潜伏可为217年。主要为脑组织退行性病变。表现为进行性智力减退,性格改变,脑脊液麻疹抗体持续强阳性。

2.        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触麻疹病人时出现。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肌痛、腹痛,无麻疹粘膜斑,病后23d出现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扩散到躯干,皮疹为多形性。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

3.        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起病高热,达40以上,伴有气促、发绀、心率快,甚至谵妄、昏迷、抽搐。

4.        出血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形成紫斑,压之不退色,同时可有内脏出血。

二、选择题

1.        下面哪项是麻疹确诊的依据?(E)

A.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B.流行季节,有麻疹的接触史

C.病程第5天血清抗麻疹抗体阳性         D.血白细胞数减少

E.眼、鼻分泌物测定病原抗原

2.        对麻疹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是:(C)

A. 发热

B. 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C. 口腔粘膜科普利克斑

D. 耳后,耳后,头面部,胸腹部顺序出现的皮疹

E. 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等结合膜炎表现

3.        麻疹的皮疹特点,下面哪项是错误的?(E)

A.发热第34d出疹                                 B.出疹与退疹都按同样的顺序

C.多为充血性皮疹                                   D.疹间多有正常皮肤

E.皮疹消退后不脱屑,无色素沉着

4.        关于麻疹,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

A. 麻疹病毒引起支气管肺炎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B.麻疹病毒直接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

C.预防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D.典型病例不需要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E.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

5.        关于麻疹,下面哪项是正确的?(C)

A. 多数病人无麻疹的接触史  

B. 第二次麻疹常见

C. 皮疹与免疫致病有关   

D. 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助于病情恢复

E. 粘膜科普利克斑持续长,可至热退后


第三章  第九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出血热

一、名词解释

1.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五期: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2.        肾综合征出血热三大主要症状: 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和肾脏损害。

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由于肺间质水肿导致的严重低氧血症,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动脉氧分压明显降低,小于60mmHg。常见于休克期和少尿期。

4.        高血容量综合症(hypervolemia syndrome):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少尿期水钠潴留而致血容量增加,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脉博洪大、脉压差增大和心率增快。

二、选择题

1.        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血象变化特征不包括 (D)
A.
可见异形淋巴细胞 B. 白细胞总数增高
C.
血小板降低 D. 血红蛋白下降

2.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并发感染时一般不选择的抗生素 (D)
A.
青霉素, B. 红霉素
C.
氨苄青霉素 D. 庆大霉素

3.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理变化以下列哪项为主 (C)
A.
急性肾功能衰竭 B. DIC
C.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 D. 低血容量休克
E.
微循环障碍

4.        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血象变化,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A.
有异形淋巴细胞 B. 白细胞总数增高
C.
血小板减少 D. 血红蛋白减少
E.
中性粒细胞增多

5.        出血热患者高血钾的治疗,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E)
A.
高渗葡萄糖+胰岛素 B. 10%葡萄糖酸钙
C. 5%
碳酸氢钠 D. 血液透析
E.
输新鲜血

6.        关于出血热病人的透析疗法指征,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
明显氮质血症 B. 颅内出血
C.
高血压, 肺水肿 D. 高血钾
E.
高血容量综合征

7.        肾综合征出血热常见并发症除大出血外, 哪项是错误的 (D)
A.
肺水肿 B. 继发感染
C.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D. 肝功能衰竭 E. ARDS

8.        下列哪一项检查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有帮助 (A)
A.
外周血发现异形淋巴细胞, 突然出现大量蛋白尿
B.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证据
C.
血尿素氮增高,二氧化碳结合率降低
D.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明显升高
E.
甲皱微循环改变

9.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和免疫调节疗法适用于 (C)
A.
病程第7日前 B. 病程第6日前
C.
病程第4日前 D. 病程第3日前
E.
病程第2日前

10.    流行性出血热有中枢神经合并症颅高压者不能采用哪项抢救措施 (D)
A.
头部降温 B. 用镇静药或亚冬眠疗法
C.
甘露醇 D. 输液用5%葡萄糖盐水
E.
速尿

11.    出血热病人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时的治疗 (D)
A.
活跃微循环 B. 肾上腺皮质激素
C.
扩容 D. 透析疗法
E.
免疫抑制剂


第三章  第十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论述题

1.        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乙型脑炎患者的治疗重点是处理好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⑴ 一般治疗  隔离,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危重病例的护理也非常重要。⑵ 对症治疗  要是针对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的对症治疗。① 高热  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酒精擦浴等。药物降温为辅,如安乃静滴鼻,高热伴有抽搐者可用亚冬眠疗法;②惊厥或抽搐  应针对高热、缺氧、脑水肿、脑实质炎症等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法;③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脑水肿应脱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还可使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必要时可机械辅助呼吸。⑶ 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  进行功能训练,可采用包括理疗、中医针灸、按摩、推拿等方法。

2.        试述典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

流行性乙型脑炎可分为三期:⑴ 初期  13天。急起发病,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嗜睡等。可有颈硬。⑵ 极期  410天。主要包括:①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②意识障碍。可有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阻碍等;③惊厥或抽搐。可为手、足、面部局部抽搐或肢体阵挛性或全身强直性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④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特点是呼吸节律的不规则及幅度不均;有时也可出现外周性呼吸衰竭。严重时,可出现脑疝的表现;⑤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 恢复期  可有恢复期症状,如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的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

3.        试述乙脑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进行:①根据夏秋季发病,病人为10岁以下儿童等流行病学资料;②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③实验检查:见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可作出临床诊断。血清学检查乙脑IgM抗体阳性可助确诊。

二、选择题

1.        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 最重要的是 (D)
A.
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
B.
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
C.
抽搐发作程度
D.
皮肤瘀点及瘀斑
E.
颅内压升高程度, 呼吸衰竭的出现

2.        乙脑脑疝呼吸衰竭正确的抢救措施, 应除外 (E)
A.
大剂量脱水剂静脉给药 B. 山茛菪碱或阿托品静脉给药
C.
地塞米松静脉给药 D. 呼吸兴奋剂静脉给药
E. 5%
葡萄糖液静脉输注

3.        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临床表现, 应除外 (D)
A.
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B. 惊厥、呼吸衰竭
C.
意识障碍及颅高压表现 D. 对称性瘫痪伴感觉丧失
E.
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4.        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D)
A.
中和抗体 B. 血凝抑制抗体
C.
补体结合抗体 D. 特异性IgM抗体
E. Vi
抗体

5.        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性预防措施中, 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E)
A.
控制隔离病人 B. 管理动物传染源, : 猪等
C.
防蚊, 灭蚊 D. 预防接种
E.
防蚊, 灭蚊与疫苗接种

6.        3岁患儿高热2天,昏迷抽搐一天。体查:深度昏迷,呼吸节律不齐,瞳孔缩小,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周围血象:WBC 22×109/LN 0.90L 0.10,Pt 110×109/L,下列处理哪项是错误的: E
A.
快速静脉推注甘露醇 B. 吸氧
C.
降温 D. 镇静
E.
立即腰椎穿刺送脑脊液检查

7.        乙型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查中, 能提示脑组织损害并与预后有一定关系的是:
A.
蛋白增高 B.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C.
糖明显降低 D. 钠明显降低
E.
谷草转氨酶增高

8.        夏季,5岁男孩急起持续高热5天,意识障碍、昏迷、抽搐一天。体查: 无贫血,肝脾不肿大,白细胞总数 15.0×109/LN 0.80L 0.20,应诊断为:(A
A.
流行性乙型脑炎 B. 伤寒并虚性脑膜炎
C.
脑型疟疾 D. 钩体病 (脑膜脑炎型)
E.
中毒性菌痢

9.        男,5岁,因发热、头痛4, 病情加重半天,高热、呕吐2,823入院。体查: T 40.2, 颈硬, 克氏征(+), 脑脊液:潘氏试验(+), 3.1 mmol/L,氯化物正常,WBC 220×106/LN 0.35L 0.47,血象: WBC 14×109/LN 0.86。追问病史,近一周来同村儿童有十余人先后同样发病住院。诊断应考虑 (A)
A.
乙脑 B. 病毒性脑膜炎
C.
流脑 D. 脑型疟疾
E.
钩体病


第三章  第十五节 艾滋病

一、名词解释

1.        母婴传播(Mother-children transmission):已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将HIV传播给婴儿,此称之为母婴传播。

2.        肺孢子虫肺炎(P.carinii pneumonia,PCP):由肺孢子虫引起的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部少有罗音,X线胸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痰或支气管灌洗液等检出肺孢子虫可作出诊断。

3.        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是HIV与人庖疹病毒8型共同感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常侵犯皮肤或黏膜。

二、论述题

1.        艾滋病是通过哪些方式传播的?

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染,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主要的传播途径;②注射途径传播,这在我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药瘾者共用针头,血友病患者应用第Ⅷ因子和注射含HIV的血和血制品,均可传染;③母婴传播,感染本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传播给婴儿;④其他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受精等。此外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有可能受感染。

2.        艾滋病毒感染后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哪几期?艾滋病常见的表现有哪些?

艾滋病毒(HIV)感染人体后经210年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在临床上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期。在艾滋病期临床谱十分广泛,主要表现有①体质性疾病;②神经系统表现;③机会性感染;④继发肿瘤;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3.        如何建立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主要依靠检查抗-HIV来建立实验室诊断,常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做初筛试验,而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做确诊试验。在某些情况下可用检测P 24抗原、用Northern blot RT-PCR法检测HIV RNA来明确HIV感染。

三、选择题

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是:(B)

A.禁止HIV感染者结婚                 B.母亲在妊娠期及围产期、婴儿在出生后应用抗HIV药物

C.鼓励母乳喂养                                       D.替婴儿注射疫苗   

E 提倡自然分娩

2.        评估HIV感染者预后的常用实验室指标是:(E)

A.-IV   B.P24抗原   C.HIVRNA定性试验 D.微球蛋白

ECD4+T细胞绝对值记数和HIVRNA定量(病毒载量)

3.        HIV下列哪些成分与CD4分子结合而进入靶细胞?(C

ARNA                  B. P24                      C. gp120

D. gp41                    E. RNA逆转录酶

4.        HIV感染主要导致下述哪种损害而并发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A)

A.细胞免疫              B. 体液免疫      C. 非特异性免疫

D.特异性免疫             E. B淋巴细胞

5.        在我国现阶段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措施是:(A)

A.防止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和注射针头

B.禁止同性恋            C. 避免输血

D.应用疫苗              E. 打击卖淫嫖娼


第五章 细菌感染  第一节 伤寒

一、名词解释

1.        玫瑰疹:为伤寒杆菌栓塞毛细血管所致,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天暗淡消失,可分批出现。有时可变成压之不褪色的小出血点。

2.        伤寒细胞(typhoid cell):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

3.        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使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用凝集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

二、选择题

1.        下列哪条不是伤寒患者肥达反应效价不高或呈阴性反应的原因(C)
A.
轻症感染    B.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乏者
C.
患者已经发生了肠穿孔

D过去曾接受伤寒菌苗的注射

E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

2.        下列哪一项非伤寒并发症 (C)
A.
肠出血, 肠穿孔 B. 中毒性心肌炎
C.
肠套叠D. 虚性脑膜炎
E.
中毒性肝炎

3.        A-1. 儿童伤寒的临床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E)
A.
年龄越小, 症状越不典型 B. 起病急, 热型多不规则
C.
胃肠道症状如呕吐, 腹泻明显 D. 肝脾肿大显著
E.
肠出血常见

4.        伤寒复发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 潜伏在体内的伤寒杆菌
再度侵入血流, 引起菌血症, 其潜伏部位是 (B)
A.
胆囊 B. 肠系膜淋巴结坏死中心
C.
巨噬细胞及胆囊 D. 骨髓
E.
胆囊、骨髓、巨噬细胞及肠系膜淋巴结坏死中心

5.        哪项对鉴别伤寒和血吸虫病最有意义 (D)
A.
长程发热 B. 相对缓脉
C.
肝脾肿大 D. 嗜酸性细胞明显增高
E.
腹泻

6.        对伤寒诊断有确诊意义的是(E)
A.
发热及中毒症状,周围血白细胞降低 B.大便培养阳性
C.
胆汁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 D.肥达反应"H", "O"滴度增高
E.
血培养阳性

7.        , 19, 持续发热18, 体温39.1-40, 腹胀, 大便稀,2-3 /, 胸前可见充血疹数个, 脾于肋下1.0cm, 血象:WBC 20×109/L, N 0.44, E 0, 血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 肝功能: ALT 60u, 尿蛋白 (+), 病因治疗应首选 (D)
A.
氯霉素 B. 氨苄青霉素
C.
复方新诺明 D. 喹诺酮类
E.
青霉素

8.        6岁男孩, 持续发热16, 腹泻3-5/, 稀便 , 肝大2cm, 脾大1cm, WBC 5.1×109/L, 肥达氏反应"O" 1:320, "H"1: 160ALT 64u/L, 尿蛋白(+), 尿胆原(+), 尿胆红素(-), HBs(+),最可能的诊断是 (D)
A.
乙型肝炎 B. 钩体病
C.
疟疾 D. 伤寒
E.
流行性出血热

9.        伤寒Vi抗体检出主要有助于 (C)
A.
伤寒的诊断 B. 伤寒预后的判断
C.
带菌者的发现 D. 制成伤寒苗用于预防


第五章  第四节 霍乱

一、填空题

1.        病人 带菌者 是霍乱的主要传染源,在霍乱的传播中,以 的作用最为突出。

2.        霍乱的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  急性肾功能衰竭 

3.        霍乱的治疗原则为  严格隔离 及时补液 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4.        对霍乱病人应隔离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 6 天,并隔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 3 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对接触者应严密检疫 5 天。

5.        霍乱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  霍乱肠毒素 引起的分泌性腹泻。

二、选择题

1.        当发生霍乱疫情时, 下列措施错误的是(D)
A.
选择性对疫区人群行霍乱菌苗接种
B.
加强环境、食品、饮水卫生管理, 病人排泄物消毒
C.
杀蛆、灭蝇
D.
病人及密切接触者严格检疫4

2.        霍乱病人反应期发热是由于 (D)
A.
体温调节中枢障碍 B. 血液浓缩而致散热障碍
C.
弧菌侵入血循环 D. 毒素吸收
E.
继发感染

3.        治疗霍乱采用口服补液盐的理论依据是 (A)
A.
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没有改变;
B.
能降低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浓度
C.
葡萄糖的吸收会抑制水、钠吸收
D.
能降低肠毒素与细胞膜受体的反应

4.        疑霍乱最有诊断意义的检查是 (B)
A.
血培养 B. 粪便, 呕吐物培养
C.
粪便涂片革兰染色 D. 血清凝集试验
E.
粪便或呕吐物悬滴检查

5.        霍乱的特点, 哪项是错的 (C)
A.
重型病人是流行期的重要传染源
B.
排便初为黄色稀便, 继而水样便, 以后是米泔水样,少数可有水样血便
C.
反应期的发热是由于菌血症引起
D.
确诊须依靠粪便培养及血清凝集试验
E.
补充液体及水 电解质是治疗的关键

6.        下列哪项不能用于霍乱病原学诊断 (E)
A.
大便悬滴检查 B. 粪便涂片染色或萤光抗体检查
C.
大便碱性蛋白胨水培养 D. 碱性醇酯培养
E.
柯氏培养基培养

7.        抢救低血压休克病人的关键环节是 (A)
A.
根据失水程度立即静脉快速输注生理盐水
B.
立即采用右旋糖酐以扩充血容量
C.
立即用升压药提升血压, 纠正休克
D.
立即用利尿合剂防止肾功能不全
E.
立即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

8.        某学生暑假后由沿海某市回校,在途中一码头食冷稀饭一碗,第二天突起大便20余次, 呕吐10余次,自觉无明显腹痛及下坠,T 36.5, 中度失水, 血压10/7KPa, 大便镜检: WBC 0-1/HP, 应先考虑做哪项检查以确诊 (C)
A.
大便涂片染色检查 B. 大便普通培养
C.
大便碱性蛋白胨水培养增菌检查 D. 血培养
E.
霍乱血清凝集试验

9.        下列哪条不是霍乱的临床表现(B)
A.
剧烈腹泻继而呕吐, 大便米泔水样排泄物 B. 剧烈腹痛及里急后重
C.
血象WBC升高, N升高, Hb升高 D. 失水性休克

10.    霍乱病采用抗菌治疗的目的在于 (C)
A.
预防里急后重 B. 改变肠毒素所致的病理过程
C.
减少腹泻的量 D. 加快退热


第五章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一、填空题

1.        中毒性菌痢分为_休克型__脑型__混合型_三型。

2.        痢疾杆菌分为四个群,即A痢疾志贺菌B福氏志贺菌C鲍氏志贺菌D宋内志贺菌。目前我国流行以B福氏志贺菌为主。

3.        慢性菌痢临床分为3型即慢性迁延型慢性隐匿型急性发作型

二、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中毒性痢疾的临床特征(C)
A.
急起高热,惊厥,昏迷
B.
迅速休克与呼吸衰竭
C.
大便常规正常,脑脊液化验正常
D.
腹痛,腹泻常轻,肠道症状可不明显

2.        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重要的临床依据是 (E)
A.
高热、昏迷、惊厥 B. 严格的季节性
C.
肠道症状 D. 脑脊液检查结果
E.
早期出现循环衰竭与休克

3.        鉴别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的重要依据是 (B)
A.
发热与毒血症症状的程度 B. 粪便中检出病原体
C.
粪便的性状及红白细胞的多少 D. 腹部疼痛与压痛的部位不同
E.
乙状结肠镜观察肠粘膜病变

4.        急性菌痢肠道病变的发生机理最重要的是 (C)
A.
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粘膜的直接损害
B.
肠道杂菌素对结肠粘膜的继发感染
C.
具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并在其中繁殖引起炎症与溃疡
D.
痢疾杆菌对肠壁固有层小血管的损害, 使局部循环障碍
E.
毒血症对肠粘膜的损害

5.        疑为中毒性菌痢患儿,帮助及时诊断的重要资料是: (E)
A.
痢疾接触史 B. 循环衰竭 C. 急起高热惊厥
D.
大便细菌培养 E. 以上都不是

6.        患儿急起腹泻, 水泻, 呕吐厉害, 失水严重, 无腹痛及里急后重,也不发热, 大便革兰染色有鱼群状革兰阴性菌, 脱水纠正后症状明显好转, 但反见体温上升, T 38.6, 此发热多因 (B)
A.
二重感染B. 毒素吸收入血循环
C.
复发 D. 再燃 E. 再感染

7.        3岁女孩, 81发病, 发热10小时, 体温40.1, 惊厥3, 四肢冷,血压下降, 脑脊液检查: 潘氏试验(-), 细胞数8×106/L, 最可能的诊断是 (B)
A.
流脑 B. 中毒性菌痢
C.
乙脑  D. 结脑 E. 热性惊厥

8.        中毒性菌痢的临床特征不包括 (B)
A.
急起高热,反复惊厥,昏迷    B. 腹痛,腹泻明显
C.
迅速发生休克,呼吸衰竭     D. 大便常规检查示大量炎性细胞


第五章  第十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论述题

1.        试述流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流脑的诊断要点: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有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进一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若从患者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未污染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脑膜炎球菌,则为确诊病例;若只能从其未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中检出革兰阴性双球菌,则为推定病例;抗原试验阳性、但培养阴性者,为可能病例。

鉴别诊断要点: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  多见于成年人,无明显的季节性和流行性,常有脑外感染病灶如中耳炎、肺炎、皮肤感染及颅脑外伤等,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病史或结核密切接触史,起病缓慢,病程长,有结核中毒症状,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脊液白细胞数较少,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涂片抗酸染色可检查到抗酸染色阳性杆菌。

2.        流脑暴发型的治疗要点

①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青霉素每日2040U/kg,静脉滴注,疗程57d;②迅速纠正休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剂等;③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④抗DIC治疗;⑤保护重要脏器功能。脑膜脑炎型的治疗包括:①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用法同前;②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③肾上腺皮质激素;④防止呼吸衰竭: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器;⑤对症治疗:降温、镇静。

二、选择题

1.        造成流脑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因素是 (C)
A.
细菌毒力增强 B. 菌群变迁规律的改变
C.
人群免疫力下降及新易感人群聚集D. 人群带菌率增高
E.
普遍进行预防接种

2.        关于流脑的实验室检查,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A.
鲎溶解试验阴性时,对流脑有辅助诊断价值

B. 脑脊液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C.
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 细菌培养)是确诊的重要方法
D.
血清免疫学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可协助确诊
E.
血象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多明显增高

3.        暴发休克型流脑病人,瘀斑迅速扩大,并融合成片,对于此类患者
的治疗, 下列哪项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D)
A.
迅速扩充血容量 B. 纠正酸中毒
C.
血管活性药物 D. 肝素抗凝治疗
E.
输入新鲜血

4.        流脑皮疹的特点是, 除外 (D)
A.
出血性皮疹, 为瘀点或瘀斑
B.
皮疹分布全身皮肤及粘膜
C.
大片瘀斑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疤
D.
瘀斑、瘀点是诊断流脑的必备体征
E.
在恢复期10%病人可出现口唇疱疹

5.        确诊流脑最重要的依据是 (E)
A.
突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血象WBCN升高
B.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神志变化
C.
皮肤粘膜出血点,脑膜刺激征
D.
脑脊液检查呈颅压升高及化脓性改变
E.
细菌学检查阳性

6.        5岁男孩, 急起发热3, 体温40, 伴剧烈头痛, 呕吐多次, 体查: 全身皮肤散在瘀斑, 神志不清,谵妄,脑膜刺激征阳性, 已按流脑治疗。根据以上资料, 应属于该病的哪一型 (A)
A.
普通型 B. 暴发休克型
C.
暴发脑膜脑炎型 D. 暴发混合型
E.
慢性败血症型

7.        4岁男孩,发热,头痛2天入院,全身皮肤有散在出血点,脑脊液检查:压力 240mmH2O, 白细胞数948×106/L, 多核 0.92,单核 0.08, 蛋白 4.5g/L, 氯化物102mmol/L,糖 1.5mmol/L,应考虑 (D)
A.
病毒性脑膜炎 B. 流行性乙型脑炎
C.
结核性脑膜炎 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
钩体病脑膜炎

8.        关于脑膜炎球菌的正确概念是 (C)
A.
属于奈瑟菌属, 革兰氏染色阳性双球菌
B.
携带者较罕见
C.
细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内, 仅少数在细胞外
D.
细菌释放内毒素与外毒素, 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

9.        对流脑描述不正确的是(C)
A.
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
B.
突发高热, 剧烈头痛, 频繁呕吐, 皮肤粘膜瘀点, 脑膜刺激征
C.
常引起ARDS
D.
脑膜炎球菌病还包括上、下呼吸道, 关节、心包、 眼或泌尿生
殖系感染


第八章 原虫感染  第二节 疟疾

一、名词解释

1.        疟疾复发:初次发作患者经治愈或自然痊愈后一段时间,血中再度出现疟原虫并发作症状,则称为复发(relapse),多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

2.        疟疾再燃:疟疾多次发作后,宿主免疫力逐渐将原虫大部清除,残余的原虫转入隐匿期,发作自行停止。此后,残存的原虫可能通过抗原变异,逃逸宿主的免疫防御,重新大量繁殖而症状再次发作,称为再燃。

3.        溶血尿毒综合征:亦称黑尿热,疟疾患者可由于抗疟药物的的诱发,产生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加之疟原虫本身毒素造成直接微血管病变,可引起寒战、腰痛、酱油色尿等急性血管内溶血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急肾功能衰竭。

4.        带虫免疫:疟疾流行区居民在反复多次感染后出现的一种不完全的免疫状态,可使感染后疟原虫的数量被抑制在临床发作水平以下,使他们出现严重疟疾的危险性减少。

二、填空题

1.        能杀灭配子体阻断疟疾传播的药物常用的是伯氨喹啉

2.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 红细胞外期 红细胞内期 两期,确立疟疾诊断的简便易行的实验室检查是 血涂片检疟原虫

3.        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4.        疟疾发作的典型临床经过包括 寒战 高热 大汗

5.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 按蚊 ,间日疟和三日疟复发的根源是因为存在迟发型子孢子